贵阳市花溪公园
我来完善 | 返回首页
本词条被浏览2103次

花溪公园,位于贵阳市南郊17公里花溪区内,建于1937年,占地800余亩,是贵州著名的旅游胜地,它融真山真水、田园景色、民族风情为一体,是贵州三颗“高原明珠”之一。

公园简介
  花溪公园位于花溪风景区中心,花溪风景区地处亚热带,海拔1100米,气候温凉,夏无酷暑,冬无严寒,是早就公认的旅游渡假胜地。离花溪公园不远处,有天河潭风景区,浓缩贵州山水精华。花溪公园处于贵州著名学府——贵州大学花溪校区的中央位置,是联系贵州大学南北两校区的纽带,园内成为高校生交流与休闲的极佳场所。

公园美景
  花溪乃取其繁花似锦、溪水长流之意。花溪河畔有小山数座参差其间,或突兀孤立,或蜿蜒绵亘。那里山环水绕,水清山绿,堰塘层迭,形成方圆十多公里的名胜风景区域。它包括“十里河滩”、“天河潭”、“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”、“青岩古镇”、“黔陶幽境”等8个景区。那里风景优美,溪水碧绿四季花木争奇斗媚;园内的平桥、坝上桥、放鸽桥、芙蓉洲、松柏园各逞风姿,麒山、凤山、龟山、蛇山景色别致。陈毅元帅游花溪后,曾留下“真山真水到处是,花溪布局更天然”的诗句。
  清代有当地缙绅依山建亭,栽花种树,积水为潭,后正式改为公园,即现今的花溪公园。园内有三奇:山半有洞,深入而下行,横穿花溪河床,可谛听流水之声,此乃一奇;有蛇山、龟山对峙,中隔一水,水上搭桥,过桥则为深藏不露的碧云窝,置身其间,恍若与尘世隔绝,此乃二奇;花溪河上的百步桥,有石磴百具弯弯曲曲置于河坝上,一步一磴,微露水面,游人经此必鱼贯而行,望水中倒影,飘飘欲仙,此乃“三奇”。
  从花溪水库大坝登舟,逆流而行8公里即可抵达天河潭。天河潭为露天深 潭,一泓碧水,深不见底,四周是数十米高的绝壁,好似刀削斧凿。天河潭 沿岸有相互连通的水洞、旱洞。游人从游船码头乘舟进入水洞,灯光幽暗, 远远近近的钟乳石若隐若现,充满神奇色彩。
  “高坡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”出自于景区的高坡乡,那里是贵阳市海拔最高的地方,居民均系苗族同胞。高坡乡的苗族有不少传统的民族节日,其中,以“四月八射背牌”、“正月跳洞”、“七月牛打场”最富魅力,观看、参与的游人络绎不绝。那里,古代苗族的悬棺葬和崖洞葬,也给人留下难解之谜。
  花溪以南12公里处的青岩镇,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,始建于明初。镇四周原建有城墙,分内城、外城,用方块巨石垒砌,筑有敌 楼、垛口、炮台,因年久失修,成为残垣 。现修复的定广门城楼,巍然耸立,气势恢宏,与古道、石坊、寺庙交相辉映。西镇的3架古石牌宏伟壮观。 古镇的古建筑栉比鳞次,有“九寺、八庙、五阁、二祠、四溶洞”,保存完好。
  “黔陶幽境”位于崇山峻岭中,因两座山峰间凌空飞跨着一座天然石桥--鬼架桥而出名。鬼架桥桥长约11米,宽约60厘米,系石岩与树根相伴天然生成。从桥面到谷底足有10多层楼高。站在墙上往下看,令人心惊胆颤。不少游人最初抱有“不过此桥非好汉”的决心,但到了桥头都却步不前了。从花溪到黔陶,一路环境幽静,山风吹来,林涛起伏,响声不绝。在鬼架桥的山后,还有一个直径数十米的仙人池。每年雨季,飞瀑灌池,吼声灌耳,十分壮观。
  花溪风景区山水清秀,民俗风情古雅淳朴,没半点粉饰,无丝毫矫作; 它辽源广博,意境深幽,使人心醉。

公园来历
  花溪原名“花仡佬”,与仡佬族曾在此居住有关。明崇祯十一年(公元1638年),徐霞客由贵阳前往长顺,在《黔游日记》中,对花溪流经的地方有五次记载,可惜失之太略。据传到了清代嘉庆、道光年间,当地柏杨寨塾师周奎家,六十五年中,接连有五人科举高中。周家喜地方灵秀,于是先后在麟山建楼,龟山筑阁,蛇山种柏,缀以双亭,并在河中叠石为坝,潴水为潭,疏浅渚为洲,修隙地为屿。周奎长子周石藩还修一庭完,名“借花草堂”。从此,花溪山水初露光彩。1938年至1939年,贵筑县长刘剑魂将放鹤洲一段辟为风景区,并改“花仡佬”之名为“花溪”。1940年,贵州省政府又在此基础上建“中正公园”,即花溪公园。

布局特点
  花溪公园在布局上的特点是四山夹一水、一水带四山,山环水绕,相依相存,相得益彰。四山即麟山、蛇山、龟山和凤山,麟、蛇据北岸,龟、凤峙南岸。麟山最高,矗立峭立。山顶独石嶙峋,若麟角,麟山以此得名。登上山顶倚天亭,纵目下瞰,全园都在眼中,花圃农田,朱桥碧水碧水,楼台亭榭,宾馆别墅,绿树纷墙,历历如绘。尤其是放鹤洲上,小汀三五,草长烟生,流水回环,曲桥多姿,各尽其妙。龟山如寿龟匍匐园中,山势西来,流水东去。山上的疏林茂草中筑一阁,供游人闹中取静,品茗对弈。蛇山舞麟前,凤山立龟后,各得其所。
  花溪水奇妙变幻,生趣盎然。从花溪大桥至放鹤洲前,水势平稳,天光云影、树态花姿,纹丝不紊。放鸽桥到放鹤洲,清流被河床上杂陈的石礁牵引,时分时合,悠然回环。一道天然岩嶂从东南向西北隆起,将河水折成两叠。瀑流之上,有石磴百余,露出水面,蜿蜒如龙脊,供人来往。放鹤洲上,是一泓平静的深潭,接着就到了坝上桥。坝上桥连接龟、蛇二山。桥的一面瀑流奔腾,飞珠溅玉;另一面积水渊深,沉沉如静。动与静、有声与无声,融为一体。
  花圃中,生长着近千种名花异卉。形形色色,仪态万方。花溪两岸的蝴蝶多达二百余种,有一种叫云南丽蛱蝶,飞翔时蓝光闪现;一种天蓝纹紫蝶,翅翼金光耀眼。
  浓郁的民俗文化,使花溪自然风光更富魅力。周围布依村寨依山傍水,苗族村寨踞山临谷。他们语言各异、服饰纷呈;有跳花、跳洞、跳场,过三月三、四月八、六月六等节庆活动;他们吹芦苼、奏唢呐、唱山歌、观斗牛。整个花溪笼罩在民族文化的氛围之中。
  花溪公园,山岭玲珑小巧、错落有致;溪水纯净澄碧、曲折善变;花木繁茂葱笼,秀拔多姿;桥榭亭阁,各具特色,以少胜多。这种种景物浑然一体,天衣无缝,它的韵致,全在萧疏自然,一派清新的野趣。

独特景观
  园内坝上桥、百步桥、修家坝瀑流雷鸣,飞珠奔玉;
  芙蓉洲、放鹤洲溪流宁静,青澈点点;
  麟山、蛇山、龟山、梅山、葫芦山怪石嶙峋,古藤漫径,树出石隙;
  松梅园、碧桃园、樱花园、桂花园、牡丹园四时繁花,姹紫嫣红,黄金大道依山傍水,风景如画。
  花溪公园春天百花争艳、夏日荷风送爽、金秋桂子飘香、隆冬梅花清馨,亭、台、楼、阁若隐若现,整个公园终年掩于绿荫之中。
  秀美的小山峦,耸立于花溪河的两岸,山内多有溶洞贯穿,有暗河流淌其下。蜿蜒曲折的花溪河,清清流水婀娜多姿。河水贯山过崖,越桥撞壁,形成了许多小湍流、小瀑布、小湖潭、小河滩。沿溪两岸,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些巧夺天工的楼台亭榭、步磴飞桥、宾馆别墅,给这山环水绕、堰塘层迭、河滩十里的绮丽风光增添了醉人的情致。 溪畔附近的麟山,高不过百米,远望恰似一座天然大盆景。小山之上碧翠层岩、小径曲环、溶洞横穿,“飞云阁”巧建山间,游人登至山顶,可俯视花溪全景。另一座名为龟山的山峦与麟山相依,居于花溪中心。山麓中有小桥飞架,河水奔腾,瀑布下落处河水碧绿,流速渐缓,形成带状小湖,游客可泛舟漫游,一览两岸瑰丽风光。“坝上桥”上方,绿树掩映之中有一幢红瓦白墙的小别墅。
  花溪公园的历史人文景观亦极其丰富,既有著名作家巴金和萧珊1945年举行婚礼的东舍,还有周恩来总理曾下榻过的西舍,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墓也位于此地。

花溪旅游
  春季的花溪是旅游者观光游览的好地方,每天都有大批的游客涌入花溪去饱览那优美的田园风光,观赏桃花盛开的美景。到了夏季,那里又成了游泳的胜地。
交通状况
  距贵阳市15公里,有高等级公路直达,贵阳市区内河滨公园、合群路、火车站等地均有至花溪的中巴,票价2~3元,车程约需40~50分钟。
饮食住宿
  别墅式建筑的花溪宾馆坐落在环境幽雅而宁静的花溪河畔,内有现代化设施的宽敞房间,美味的地方风味小吃。从公园二号门出来,3分钟就到花溪的小吃街,有一家“飞碗牛肉粉”。从大门出来,步行25~30分钟,可到花溪小吃城。内有很多贵阳风味小吃,如丝娃娃,洋芋耙,凉粉凉面等。
公园门票
  门票:6元

  花溪公园:
  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,全开放式公园。夜景是全戚墅堰区最美的。花溪公园的西边是戚墅堰区东方小学,花溪公园变成了学生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,花溪公园也由此变得鸟语花香,书味弥漫了
编辑本段人文历史
建园起源
  1638年(明崇祯十一年),距刘剑魂策动花溪园林建设之前300年,有一个叫徐弘祖的人就到过花仡佬,此人是中国古代大名鼎鼎的地理学家、大旅行家,我们一般称他徐霞客。可是他在《徐霞客游记》中对花溪仅写下:“……大溪自西南峡中来,至此东转,抵东峰下,乃折而北去。有九巩巨石梁,南北架溪上,是为华仡佬。”或许是当时的花仡佬还过于冷僻,这里的山水没能引起这位“游侠”的留意,他跨过济番桥(俗名花仡佬桥),在桥头一鸡毛小店小酌一餐,便又匆匆赶路去了(“乃饭于桥南铺肆中,遂南向……”)。
  不过,我们还是得好好谢谢这位徐弘祖,因为他毕竟在那部影响深远的《游记》中,记述了花仡佬的山形水势,向世人张扬了“华(花)仡佬”这一地名。徐弘祖算得上是花仡佬历史上的“外宣第一人”。而他行走的线路“太慈桥——花溪——青岩”,今天可是一条热门旅游线路。
  时间到了清嘉庆年间,也即徐弘祖离开花仡佬约150年后,一位叫周奎的文化人终于开始刻意挖掘花仡佬山水之灵秀。
  周奎是清乾隆年间进士,教书为主业,55岁时才当上县教谕——有些相当于县教育局长,算得上是个科级干部。不过,可别小瞧了这位“科级”,从他开始,周家几代人不仅出过两举人三进士,还点过两个翰林。值得今人提及的是,他怀着“我死了以后有儿子,儿子死了有孙子”的信念,带着家人先后在麟山(当时叫狮子山)等山上及沿河一带植树、垒坝、建阁、立亭,花仡佬山水风韵初显。周老先生还改狮子山名为麟山,写下一篇可能是他一生中最为成功的文章《麟山记》。此文收存于清道光《贵阳府志》,并刻上石碑立于麟山脚下。此碑今日尤在,只是注意到的人不多。周奎是花仡佬柏杨寨人(也就是今天花溪区溪北街道办事处吉林村),到麟山一带逛逛也就是横穿马路的事。应当说,周氏一门在麟山一带的园林建设,更多的是出于世居者对家乡的珍爱和文化人对山水的钟情,或许尚带有相当的“自娱自乐”成分,还不好说是对风景名胜有规划的开发和经营。正如前人所云:“黔人对于山水风景点点缀,颇具匠心,常能利用自然环境,建些亭台楼榭,无不雅静横生……这是山中人士所具有的特长,非他人所能及。”(《贵阳旧事》)话虽如此,周氏一门对花溪风景开发的贡献,功莫大焉。
公园改名
  按照开发建设花仡佬风景区的整体设想,刘县长还有一件重要工作得办——给花仡佬改一个名字。估计当时更改地名没有太多程序,他采纳了当地一位姓罗名浮仙的人的建议:去掉“仡佬”保留“花”,“花”后添上一个的“溪”——代表碧水。刘氏亲笔书写了这“花溪”二字,让人刻成石碑,立于济番桥头。“花仡佬”由是更名为“花溪”,济番桥也改作了花溪桥。
  对花溪来说,刘剑魂推动建设花溪风景区和将“花仡佬”更名为“花溪”,无疑是最值得称道的两件事。或许还可以这样说,花溪风景区成规模的建设,始于刘剑魂;“花溪”的这一诗意盎然、美仑美奂的称谓,也始于刘剑魂。刘氏卸任,其风景区建设规划尚未完全实现,好在他的继任者李大光依然看重此事。只是不久李县长便郁闷起来,因为他面临着经费短缺的困扰,甚至一度停工。幸得有包括黔人何应钦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撮合,1939年(民国28年)4月,以吴鼎昌为省主席的黔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园建设筹备委员会,公园名同时敲定为“中正公园”。何应钦时任国民政府军政部长,吴鼎昌本系江浙财阀,入黔主政前曾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,二人均为蒋中正手下重量级之军政大员。公园名“中正”,经费便有了着落。
  1940年3月,公园建设基本完工,吴鼎昌亲自主持落成典礼。次年,何应钦为公园大门坊额题写了“中正公园”四个字。对这座公园,著名学者、书法家陈恒安先生1942年即有十分精当的评语:“花溪景色,本已翛然有致,今更焕然一新。昔为科头乱服,不掩国色;今则淡妆浓抹,无不相宜也。”(《花溪特写》)若干年后,大师刘海粟来花溪小住,亦道:“花溪很美……青山一发,碧水横成,光虹攒叠。柳影毶毶,芳草遥碧。一群牧童,牛背对歌。桃源咫尺,使人神怡。”(刘海粟《花溪语丝》)
建设工程
  公园落成后数十年里,其方位格局和主景点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动。公园大门位于花溪大桥北桥头,诸景点错落于花溪河两岸,一直点缀至平桥。主要景点有放鹤洲、坝上桥、飞云阁、旗亭(棋亭)、西舍、小憩(东舍)、跳蹬等,与这些花木簇拥的景点相交错的是大片的农田——所谓“几步花圃几农田”也!(陈毅《花溪杂咏》)贵阳解放后,公园建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(先由贵阳市直管,1985年划花溪区管理),河流林木得到保护,亭台楼阁得到修葺,道路桥梁得到改造,园内布局更为合理。花溪公园为此赢得了“高原明珠”之美誉。
  有几项工程值得一提:一是20世纪50年代,改放鹤洲一带的跳蹬为有曲径通幽之妙的小桥,成为公园一亮点,此即今日之放鸽桥。二是80年代中叶,在距棋亭不远处开挖人工湖。这里原是一片洼地,养花种草均不成气候。人工湖的建成,给花溪公园核心区平添了新的水面,加上周边植被的培育,如今它已是园内的重要景点,其名曰“南湖”。三是1987年——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,在公园葫芦坡重建了被周恩来誉为“黄埔之英,民族之魂”的抗日名将戴安澜的衣冠冢,记录了一段历史(戴将军生前曾在花溪小住,殉国后一度葬于此,1948年归葬芜湖故里)。四是2000年后,大修了平桥至花溪水库段的基础设施,花溪风景区得以延伸,“黄金大道”更声名遐迩。
巴金和萧姗的婚礼
  1940年前后,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,众多机关、学校、医院、工商企业内迁大西南。作为“陪都”重庆“后方屏障”的贵阳,一时涌来了大批外来人员,城市人口从10万左右陡增至30余万,更有若干借道贵阳辗转去重庆、昆明等地的流动人口,贵阳出现了空前的繁荣。花溪也因多所学校、机构的迁入和贵州大学的落户,人气陡升,公园名声远播,不少社会文化名人慕名而来。著名作家陈伯吹先生曾在他那题为《花溪一日间》的文章中说道:“过贵阳不上花溪,如入宝山而空手归来。”
  也许我们应该留心一下这段文字:“我们结婚的那天晚上,在镇上的小饭馆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,我们两个在暗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夹菜、碰杯。吃完晚饭,散步回到宾馆。宾馆里,我们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……”对这段文字,可作如下注释:——“我们”中的一位叫李芾甘,如果提及他的笔名“巴金”,相信大家都会肃然起敬;另一位便是萧姗女士了。——“那天晚上”是1944年5月8日晚。——“镇上”即花溪街上。——“宾馆”系花溪公园里的小憩(东舍),位于跳蹬侧。——写这段文字的是巴金本人(有兴趣的读者可阅他的《 关于<第四病室>》)。
  巴金和萧姗在花溪举行了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婚礼,从此搀扶着走过几十年。巴老肯定没有料到,几十年后他的“粉丝”们将东舍一角辟出,建成巴金纪念馆。可惜不少的旅行社导游都忽略了。
  巴金、萧姗离别花溪16年后,花溪公园又迎来了一对堪称楷模的夫妇——人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大姐。1960年4月底,总理在出国访问中途,回国作短暂休整,就下榻于花溪公园坝上桥旁的西舍。总理和邓大姐漫步在公园小径,荡舟于花溪河上,跟游园的群众亲切招呼,和下乡劳动的学生合影留念……为花溪山水增添了段段佳话。虽说是回国休整,但总理并未完全休息:他顶着烈日,参加了贵阳人民的“五一”庆祝活动;走村串寨,访查农事;观摩黔剧并为黔剧题词;会见省、市劳模先进……他关于贵州一定会“后来居上,大有希望”的寄语,至今让我们倍感亲切和鼓舞。
花溪吟咏
  吟咏山水,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。花溪一向是人们吟咏的对象。
  在老爸周奎带领下在此参加过劳动锻炼的周际华(后当过县令)就有诗云:“山村篱落隐斜晖,一径风花扑面飞;婉转歌声牛背隐,牧童身带绛云归。”任过清代云南巡抚、云贵总督的吴振棫也赋诗赞曰:“始觉田园好,村烟带阁斜。”清末进士、礼部主事、民国年间出任过贵州文献征集馆馆长的杨恩元为花溪写有130句的长诗,诗中云:“筑垣更恢奇,随处堪游钓;近郊三十里,花溪名久噪。”刘剑魂和李大光这两位县官,均为花溪留有诗作。前者云:“柳岸风柔筚路燔,清辉楼上一凭栏。水中华阁连瑶栋,云里清溪绕翠峦。”后者吟:“园林掩映嵌山坳,亭榭参差立水边。花外平畴千顷浪,树头初日万家烟。”前文提到过的吴鼎昌也写有好些吟花溪的诗,其《坝上桥》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:“彩笔新题坝上桥,驻看飞瀑卷回潮。一堤游屐春秋盛,万亩溪田雨露浇。”
  曾任贵州大学教授、东南大学教授、江苏省图书馆馆长的柳诒征先生在《放鹤洲观水》中云:“麟山晴雨意无穷,莫便匆匆唱恼公。随性奔腾千尺雪,任人笑傲一溪风。”
  刘海粟大师则从花溪的自然山水,想到了海峡对岸的故人,吟出了“举世乡音最有情,花溪飞瀑唤归人”的诗句。
  上世纪50年代后,花溪公园曾迎来了多位新中国的开国元勋,朱德、董必武、陈毅等均为花溪留下了他们的诗篇,成为花溪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。朱老总道:“东风送暖百花开,流水悠悠曲折回。公社公园新建好,长征战士赋归来。”董老云:“偶经贵筑便流连,闻说花溪引兴牵。市集得交苗侗族,山园正是菊花天。桥临坝上行观水,亭接岩头欲近仙。几曲清流徐下注,两旁田稼保丰年。”陈毅元帅在花溪住的时间较长,留下诗作也最多,共7首,总题《花溪杂咏》。其中最常为人诵的有两首,一是:“花溪旗亭位山腰,多人聚此费推敲。劝君让他先一着,后发制人棋更高。”大师刘海粟以“精彩的绝句”5字评价之。(《花溪语丝》)另一首即:“真山真水到处是,花溪布局更天然。十里河滩明如镜,几步花圃几农田。”几十年来,凡有关介绍花溪的文字几乎都引用过这首诗。不过,不少人据此以为花溪的特点就是“真山真水”,而“真山真水”就是花溪的特点,这实在是极大的“误读”!陈老总明明说的是“真山真水到处是”——到处都是,花溪弥足珍贵之处恰在于“布局更天然”(请特别注意这个“更”)。后人应在这个“布局更天然”上做足文章才是啊!60多年前,著名学者、作家林同济先生过贵阳时即言:“花溪……有一个字可以形容——‘秀’!花溪风景之‘秀’可与江南任何名胜争衡。”(《贵州读本》)

给个好评:
同 义 词:贵阳花溪公园 花溪公园 
分类标签:风景 公园
版权所有 © 2008-2024 贵州百科. 保留所有权利.